一、褶皱形态
(一)根据褶皱的对称性可分为对称褶皱和不对称褶皱。 (二)根据翼间角大小可分为: 平缓褶皱: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图Ⅱ-13.a)。 开阔褶皱:翼间角小于120°,大于70°(图Ⅱ-13.b)。 闭和褶皱:翼间角小于70°,大于30°(图Ⅱ-13.c)。 紧闭褶皱:翼间角小于30°(图Ⅱ-13.d)。 等斜褶皱:翼间角近0°(图Ⅱ-13.e)。
(三)按产出形态可分为: 1.剖面上的形态:有直立、斜歪、倒转、平卧、等(同)斜、翻卷、尖棱、箱状、扇形等褶皱,见图Ⅱ-14。 2.平面上的形态:有圆形褶皱(穹隆和构造盆地)、短轴褶皱和线状褶皱,见图Ⅱ-14。 二、褶皱的组合 在一个地区的褶皱往往不是单个出现的。由于构造的其次不同及各期次应力场的变化,使褶皱形态变得错综复杂,在平面上形成平行褶皱群、雁行褶皱群、帚状褶皱群、弧状褶皱群等;在剖面上可形成复背斜、复向斜、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失褶皱等。 三、褶皱的野外观察和研究 (一)利用小比例尺的地质图、卫星照片、航空像片等来研究,首先确定区域的总的构架格架。 (二)利用岩石的原生(示顶)构造及次生构造正确判定地层新老关系。 (三)作一系列横过区域走向的剖面,研究地层接触关系,系统测量产状要素,准确的求出褶皱轴的轴面产状,查明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特征。
(四)测量各岩层厚度。 (五)找出并追索标志层。 (六)研究各岩层中次层级构造(小褶皱、劈理等),可帮助确定褶皱是否存在,同时也可以反映主褶皱的某些特征和几何形态(图Ⅱ-15)。 (七)野外采集标本,利用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等手段,研究显微构造和次显微构造等。 (八)根据上述工作进一步研究褶皱在剖面上和平面图上的形态。 (九)褶皱深部变化的研究,可利用褶皱的地表某些变化规律推测深部的变化可能。如用钻孔资料等进行深部分析:16是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向斜不同高程的剖面图所反映的情况。 (十)叠加褶皱的识别 1.早期褶皱中形成的片理、枢纽、石香肠、层面交线等面状或线状构造要素,在晚期的褶皱发生明显的变形和变位。也就是说可以看到两期或两期以上的面状及线状构造。 2.露头上看到小褶皱再褶现象。 3.原生示顶构造与褶皱构造指向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