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矿机械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0512-80606568 English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新闻 > 矿业技术 >

涨知识!野外地质现象实拍与详解

时间: 2017-10-18 来源: mining120 作者: 点击:


 

沉积岩的原生沉积构造是分析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沉积构造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成因并结合形态来进行的。


来源 | 地质静老师的博客

 

 

 

下面这组照片大部分是拍自陕西洛南及山西永济中元古界地层。

 

 

上图详解:上部浅色地层为蓟县系硅质条带白云岩,中间暗色地层为长城系顶部崔庄组的生油岩——黑色泥页岩;下部为长城系石英砂岩,在这套地层暗色泥岩夹层中南古所尹磊明曾发现了丰富的多类型疑源类化石,被认为是一个早期生命的新窗口。



 

上图详解:长城系石英砂岩中的沙纹交错层理,层系下界面呈勺状,细层与层系下界面斜交并向下收敛,是弱水流条件下,由舌状沙纹迁移而成。

 

 

 

上图详解:人字形交错层理,上下两相邻层系的细层倾向相反叠置,呈鱼骨状或羽状,由涨潮流和退潮流的交替作用所形成。

 

 

 

 

上图详解:下部是蓟县系最底部的石英砂岩,向上云质增加,过渡为潮坪相的砂质云岩。

 

 


上图详解:波痕,长城系肉红色石英砂岩中含有很多泥岩砾石,泥砾对波痕有一定程度的干扰。

 



上图详解:这是长城系地层中见到的负载构造



 

上图详解:仅从层面上看很像是干裂,紫红色泥岩层面上呈网格状砂岩梗,侧面应该是V字形,由于干裂纹被上覆砂岩沉积物充填形成

 



上图详解:同上上图详解

 

 


上图详解:几种层面构造与遗迹化石的复合,有波痕、生物遗迹和干裂。

 

 

 

上图详解:长城系砂岩中的泥裂,照片所示为岩层底面,泥裂发育在含质的紫红的泥质砂岩中。

 

 

 

上图详解:干裂构造,具放射状和同心圆状干裂缝。

 

 

 

 

上图详解:仅从层面所拍照片观察很像干裂构造,但最终确定还要看侧面是否呈V字形。

 

 

 

上图详解:这是一块转石,从照片上看很像是岩层的底面,从那些突出的梗来判断应该是充填泥裂的印模,照片右上角可见波痕的印模。



 

 

上图详解:干裂

 

 

 

 

上图详解:这个不是泥裂,很像彭阳老师描述的那种亮晶方解石液化脉,它的侧面应该不是V字形的。

 

 

 

上图详解:这个不是泥裂,可能也是液化亮晶方解石脉,可以采样进行薄片观察进一步确定 。

 

 

 

上图详解: 这个相对复杂一些,所在岩石是转石,岩层顶底在照片上不好确认,似乎是波痕与液化脉的复合。

 

 

 

上图详解:长城系砂岩中含顺层分布的砾石。

 


 

上图详解:岩石表面由差异风化作用形成的“龟兔赛跑”图案。

 

 

 

 

上图详解:砂岩中的铁质结核。

 

 

 

上图详解:蓟县系底部的这种石英砂岩一般反映了另外一期海侵的开始。

 

 

 

 

 

上图详解:长城系崔庄组生油岩特征。

 

 

 

 

上图详解:长城系崔庄组生油岩特征。

 

 

 

上图详解:长城系崔庄组生油岩特征。

 

 

 

 

 

上图详解:砂岩脉中的这种黄铁矿结核据说是中元古代甲烷厌氧化的沉积证据(汤冬杰等)。

 

 

 

 

上图详解:这是发育在蓟县系崔庄组的砂脉构造。

 

 

上图详解: 蓟县系洛峪口组的小型叠层石。

 


上图详解:蓟县系的小型叠层石。

 

 

 

 

上图详解: 蓟县系的小型叠层石。

 

 

 

 

上图详解:蓟县系的小型叠层石。

 

 

 

上图详解:蓟县系叠层石的顶面特征。

 

 

 

上图详解:硅质部分经风化后很像是一只怪兽。

 

 

 

上图详解:很多蓟县系地层中均可见到类似的古地震活动痕迹。

 

 

 

上图详解:具藻纹层的白云岩中发育生物扰动 。 

 

 

 

上图详解:强烈的生物扰动现象。


 

 

上图详解:云岩中白色的是硅质。

 


 

 

 

上图详解:与宁夏贺兰石相似的长城系紫红、灰绿色泥质板岩

 

   

 

 

上图详解: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和楔状交错层理,单层系厚度变化较快,底界面为下凹的槽状冲刷面,细层平行于层系的底界面。由大型不对称的新月型或舌形沙波迁移而成。

      

 

 

 

上图详解:平行层理,细层平直,并与层面平行,砂岩中含有铁质而显红褐色。

 

 

 

 

上图详解:现代砂质沉积物中的风成槽状、楔状交错层理。

 

 

 

 

上图详解:低角度交错层理,细层倾角小于10°,层面富含炭屑。

 

 

 

上图详解:与重力作用有关的变形构造。

 

 

 

 

上图详解:下部为水平层理,上部为沉积期受到干扰后形成的小型拖移爬升沙纹交错层理。

 

 

 

 

上图详解: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层系呈楔状,细层与层系面近于平行,相邻层系中,细层倾向相反。

 

 

 

 

上图详解:局部变形的槽状及低角度交错层理。


 

 

上图详解: 低角度槽状交错层理(红笔处)与楔状交错层理(右上角)。

 

 

 

 

上图详解: 低角度交错层理,层系界面为略微向下凹,细层与层系的底界面斜交并收敛。

 

 

 

上图详解:下部为沙纹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平坦,细层呈水平状,略向下收敛,向上渐变为楔状交错层理。

 

 

 

 

上图详解:沙纹交错层理,细层与层系下界面斜交并向下收敛,水流方向由右向左。

 

 

 

上图详解:沙纹交错层理,层系下界面呈不明显的勺状,细层与层系下界面斜交并向下收敛,是在弱的水流条件下,由舌状沙纹迁移而成。

 

 

 

 

上图详解:板状交错层理(黄标尺上端所指处) 。

 

 

 

 

上图详解:中部为沙纹层理(钱币所在层系),上部为平行层理。沙纹层理层系下界面也成向下凹的勺状,与槽状交错层理所不同的是但没有冲刷面,细层与层系下界面斜交并向下收敛,是弱水流条件下由沙纹迁移而形成的。

 

 

 

上图详解:中部为槽状交错层理,上部为平行层理。

 

 

 

 

上图详解:接近对称的浪成波痕,波脊圆滑,波痕脊线近于平直 。

   

 

 

上图详解: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层系呈楔状,细层与层系界面近于,相邻层系中,细层倾向相反平行 。



 

 

 

上图详解:中部为板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近于平行,下界面具侵蚀面,细层向同一方向倾斜。

 

 

 

 

上图详解:下部为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层系底界面为下凹的槽状冲刷面,细层平行于层系底界面。

 

 

 

 

上图详解: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层系成楔状,细层与层系界面近于平行,相邻层系中细层倾向相反。

 


 

 

上图详解:风蚀后的沉积构造。

 

 

 

 

上图详解: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成楔状,细层与层系界面近于平行,相邻层系中细层倾向相反。

 

      

 

 

 

上图详解:下部为板状交错层理(下部层系界面看不见),向上渐变为楔状交错层理。


 

 

上图详解: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层系成楔状,细层大致平行于层系底界面。

 

 

 


上图详解:额济纳旗沙漠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小沙脊。

 

 

 

 

上图详解:保德扒楼沟山2底砂岩中的泄水构造。

 

 

 

 

上图详解:胡基台剖面奥陶系樱桃沟组重力流沉积中的粒序递变现象。

 

 

 

 

上图详解:由差异风化显现出来的透镜状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砂质透镜体被包裹在泥质沉积物中,砂质透镜体内发育有良好的前积细层,细层倾斜大多为单向的。这种层理是在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弱、砂质供给不足,并且泥质的沉积和保存较砂质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

 

 

 

 

上图详解: 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上图详解:发育于三角洲前缘远砂坝中的平行层理。

 

 

 

 

上图详解: 窟野河剖面长7 席状砂岩中水平层理。


 

 

上图详解:面有冲刷,细层倾角一般介于15~25度之间。是在流水或风力的作用下,由沙浪迁移所形成的,在河流沉积之后最为常见。

 

 

 

 

上图详解:川玉华宫景区内直罗组砂岩与白垩系砾岩不整合接触,直罗组砂岩(右侧砂柱)中发育大型风成楔状交错层理。

 


 

 

 

上图详解:下部为大型板状层理(下层系界面看不到),上部为平行层理。


 

 

上图详解:大理河剖面延长组长1,重力流砂岩层底面的槽模、皱痕与沟模的复合 。


 

 

上图详解:地表的球状风化或叫“李泽网格环”。

 

 

 

 

上图详解:红色箭头上方为 爬升纹层。

 

 

 

 

上图详解: 爬升沙纹交错层理 ,靠上部地层中含变形的不协调岩块。

 

 

 

 

上图详解:大型沟模,沟模是一种常见的印模构造,是指砂岩底层面上呈稍微凸起和下凹的平行直线状小脊和槽,是由水流托运某种物质时,在泥质层表面上留下的沟槽或擦痕,而后被上覆沉积物充填而形成的,其长轴方向平行于水流方向,常出现在浊积岩和冲积相沉积中。

 

 

 

 

上图详解:砂岩底层面上出现的瘤状槽模。

 

 

 

 

上图详解: 大型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向左侧略有收敛。

 

 

 

 

上图详解:大型板状交错层理,间夹平行层理。

 

 

 

 

上图详解:韵律层理, 由与层面平行或近于平行,数毫米至数厘米等厚或不等厚的两种以上岩性层的互层组成,可以有周期性变化的潮汐流形成,也可以由水动力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而产生或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所形成。

 

 

 

 

上图详解: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上图详解:富平赵老峪中奥陶统具薄板状层理的灰岩,西北大学梅志超老师在实测剖面时形象地称其为页状灰岩,出现于深水沉积环境 。

 

 

 

 

上图详解:产于富平中奥陶统赵老峪组的遗迹化石,很像杨式溥老师《中国遗迹化石》书中介绍的富平古网迹。

 

 

上图详解:大理河剖面延长组长1地层下层面中的鱼类游泳迹--波形迹。波形迹由一组独特的有一定波长和运动方向、近水平分布的波线组成,剥线形态为正弦曲线,常成对出现,同一种波线多少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通常一组为两条,多时可见9条,偶尔也有仅一条的现象。这些波线的成因是鱼类靠近水底游泳过程中鳍或腹部凸起物在沉积物底层刻划而成。

 

 

 

上图详解:采自大理河剖面安定组的遗迹化石,很像杨式溥老师《中国遗迹化石》中的星瓣迹(未定种1),可能是觅食动物形成的遗迹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剖面图集》中曾被误认为是鱼粪化石。

       


 

 

 

上图详解:延河剖面长8浊沸石胶结的麻斑砂岩,砂岩具楔状交错层理 。

 

 

 


上图详解:陕西富平赵老峪剖面中奥陶统灰岩层面上的一种层面构造。


 


上图详解:陕西富平赵老峪剖面中奥陶统灰岩层面上的球状硅质结核。


 


上图详解: 陕西富平赵老峪剖面中奥陶统灰岩层面上的遗迹化石,很像是陕西古网迹 。


 


上图详解:陕西富平赵老峪剖面中奥陶统灰岩层面上的遗迹化石,可能也是一种古网迹。

 

 

 

上图详解:陕西富平赵老峪剖面中奥陶统的遗迹化石,有点像脉网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