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十四五”煤炭行业改革发展重点领域,要坚持优化布局与保障供给相结合,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相结合,坚持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相结合,坚持立足国内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聚焦煤矿智能化、服务型生产和相关产业融合,促进煤炭生产集约化、组织管理专业化、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以下10个方面发力。 ◆第一,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 根据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历史、开发潜力、区域经济社会特征,结合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实际,科学评价14个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禀赋、先进产能建设、环境容量等,合理分类确定大基地的功能,研究提出大基地产能建设规模,优化开发布局,提高保障能力。 内蒙古东部(东北)、云贵基地:稳定规模、安全生产、区域保障“。十四五”期间,煤炭产量分别稳定在5亿吨/年、2.5亿吨/年左右。冀中、鲁西、河南、两淮基地:控制规模,提升水平,基本保障“。十四五”期间,煤炭产量分别控制在0.6亿吨/年、1.2亿吨/年、1.2亿吨/年、1.3亿吨/年左右。 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基地:控制节奏,高产高效,兜底保障“。十四五”期间,晋北、晋中、晋东基地煤炭产量控制在9亿吨/年左右,神东基地控制在9亿吨/年左右,陕北和黄陇基地控制在5亿吨/年左右。 新疆基地:科学规划、把握节奏,梯级利用。新疆地区重点是要借鉴国内其他矿区开发的经验与教训,坚持新发展理念,超前做好矿区总体规划,合理把握开发节奏和建设时序,就地转化与外运结合,实现煤炭梯级开发、梯级利用。“十四五”期间,煤炭产量稳定在2.5亿吨/年左右。 宁东基地:稳定规模,就地转化,区内平衡。“十四五”期间,煤炭产量稳定在0.8亿吨/年左右。 ◆第二,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为抓手,建设和改造一大批智能化煤矿,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水平,全国煤矿数量由5300处左右减少到4000处左右,建成智能化煤矿1000处以上。促进煤炭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销协同,促进煤炭定制化生产。推动煤炭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以煤炭品种、区域和产业链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 ◆第三,提升煤炭科技创新驱动能力。 加强煤炭基础理论研究,突破传统的煤炭开采理论,构建煤层原位、流态化、环境微扰动、安全高效可控的新型煤炭开采理论和方法。围绕智能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应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提高煤矿科技现代化水平。推动智能化成套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工业软件研发,提高智能化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加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四,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 促进煤炭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煤炭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消费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煤炭生产与消费市场主体的战略合作,发挥“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的压舱石作用。推动建立完善煤炭市场化价格发现机制与监管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煤炭产供需企业社会诚信发布制度。推动煤炭产融结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第五,着力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 充分挖掘发挥老矿区剩余资源潜力,以稳产保运行,以产业转型求发展,以服务型生产拓展发展空间,支持老矿区企业建立以服务煤矿生产为主的专业化队伍。整合矿区土地、废弃矿井、遗留资源,促进资源二次开发利用。超前谋划,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材料、新产品,促进老矿区转型发展。 ◆第六,加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