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铅锌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在有色金属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铜铅锌产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应有贡献。 十八大以来, 我国铜铅锌产业发展概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铜铅锌产业发展“新旧常态”转变明显。2012~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仍然快速增加、供给过剩逐渐显现且在铅锌产业日益凸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持续恶化;自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以来,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成效显着。 铜铅锌矿业(采选)集中度显着提升,效益大幅度提升。2012年我国有规模以上铜矿采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下同)306家、资产总额815.4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6.87亿元、利润100.23亿元。2014年企业322家、资产总额908.2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6.21亿元、利润90.51亿元。2012~2014年,我国铜采选业经历了痛苦的“三增一减”(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利润下降)的发展阶段。到2016年企业已重组到274家(比2014年减少了48家),资产总额1039.5亿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6月256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7.03亿元、同比(与2016年,下同)增长22.97%,实现利润33.6亿元、同比增长183.47%。 2012年我国有规模以上铅锌矿采选企业604家、资产总额956.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9.12亿元、利润186.78亿元。到2016年,企业已调整重组到457家(比2012年减少了147家),资产总额1112.98亿元。2017年1~6月418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6.58亿元、同比增长20.05%,实现利润96.96亿元、同比增长122.28%。 铜冶炼产能过剩日趋明显,利润增幅与采选业差距巨大。2012年我国有规模以上铜冶炼企业298家、资产总额3929.1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2.64亿元、利润235.97亿元。到2016年企业已调整重组到209家(比2012年减少了8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05.87亿元、利润148.34亿元。2017年1~6月203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87.65亿元、同比增长11.76%;实现利润69.76亿元,虽然同比增长50.02%,但远低于铜矿采选业的183.47%,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铜冶炼产能过剩日趋明显。 铅锌冶炼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着。2012年我国有规模以上铅锌冶炼企业484家、资产总额1999.7亿元、负债率76.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61.5亿元、利润49.62亿元。 到2016年企业已调整重组到353家(比2012年减少了131家),资产总额2339.7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76.82亿元、利润79.59亿元,与2012年比均有大幅增加。2017年1~6月337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降到70%(比2012年下降约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79.68亿元、同比增长18.14%,利润37.65亿元、同比增长58.77%。 铜压延加工业平稳发展,主要业务利润率持续下降,深层次矛盾凸显。2012年我国有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1306家、资产总额3198.7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70亿元、利润358.63亿元,主营业务利润率4.23%。2014年企业1365家,资产总额3735.6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92.75亿元、利润352.24亿元,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到3.63%。到2016年1302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71.45亿元、利润385.15亿元,主营业务利润率3.82%。2017年1~6月1252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04.9亿元、同比增加16.27%,利润162.54亿元、同比增长30.14%,但主营业务利润率已下降到3.06%。铜压延加工业集中度不高,初级加工产能过剩等深层次矛盾凸显。 铜铅锌产业发展上了新台阶, 具备引领世界产业化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铜铅锌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显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两化融合逐步深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直径深孔采矿、复杂矿床安全高效采选、粗铜连续吹炼、难处理资源可控加压浸出、废杂铜高效利用、废铅酸蓄电池铅膏连续熔池熔炼、有机溶剂萃锌与湿法炼锌等产业化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性能电子铜带及箔材等精深加工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铜铅锌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了重要支撑。先进铜、铅、锌冶炼产能分别占全国的99%、80%、87%,基本完成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铜铅锌冶炼能耗已到达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绿色发展已成行业共识。计算机模拟仿真、智能控制、大数据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铜铅锌骨干企业的生产、管理及服务等领域,国内大型露天矿和地下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行业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 铜铅锌冶炼生产能力巨大,产业基础雄厚。2015年铜产量796.9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34.82%,排名依次为2~10位的智利、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刚果民主共和国、赞比亚、德国和韩国合计产量971.9万吨,且呈追赶之势。铅产量442.2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41.53%,是排名依次为2~10位的美国、韩国、印度、德国、墨西哥、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合计403.2万吨的近1.1倍;锌产量611.6吨,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43.98%,是排名依次为2~10位的韩国、印度、加拿大、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秘鲁、墨西哥和哈萨克斯坦合计479.6万吨的1.28倍。2017年国际铜研究组、铅锌研究组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铜产量852万吨、铅466万吨、锌627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 虽然我国铜铅锌消费已趋于稳定,但稳居世界第一且均占40%左右比例难以改变。2014年我国铜消费量为945万吨,2015年985万吨,国际铜研究组(ICSG)2017年3月公布的2016年相关数据为1010万吨。2015年我国铜消费量远高于同年世界排名依次为2~10位的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印度、土耳其和巴西合计的719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2.76%。2014年我国铅消费490万吨、2015年470万吨,2016年比2015年减少了6万吨,但仍稳居世界第一。2015年我国铅消费量远高于同年世界排名依次为2~10位的美国、韩国、印度、德国、日本、巴西、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国合计的422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4.14%。2014年我国锌消费635万吨、2015年650万吨,2016年为672万吨。2015年我国锌消费量远高于同年世界排名依次为2~10位的美国、印度、韩国、日本、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和墨西哥合计的423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7.31%。 “一带一路”的实施和城市矿山开发利用,为我国显着改善铜铅锌资源保障程度奠定了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较丰富的铜铅锌资源,目前正在洽谈的合作项目较多,前景光明。2015年我国矿产铜金属量166.71万吨,虽然仅占世界总产量的8.72%,但已接近美国同年精炼铜180万吨的消费量;矿产铅233.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1.47%;矿产锌474.8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5.27%。铜铅的循环利用特性优异,锌难度也不大且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化技术已在祥云飞龙等企业实现并取得突破。2015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报告显示,再生铜产量约305万吨、铅150万吨、锌137万吨,均已超过同年美国铜铅锌的消费量。1960~2015年我国已累积消费铜1.1亿吨、铅5380万吨、锌7460万吨,已进入循环利用快车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城市矿山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铜铅锌资源循环利用量将大幅增加、资源保障程度将显着改善。 铜国际贸易呈逆差缩小、铜加工品出口增加态势,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2016年我国铜进口贸易额531亿美元,同比减少6.98%,出口51.8亿美元,同比增长6.69%;具有铜精矿进口量增加、铜材净进口量稍有下降、净出口铜金属制品3.13万吨略有增加的特点。2017年1~6月,我国铜进出口贸易额呈高速增长态势且增速基本持平(进口同比增加12.83%,出口增加10.91%),但铜材出口量增速比进口量增速高4.18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加4.25%、出口增加8.43%)。 铅锌国际贸易以满足国内精矿原料需要为主,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下降。2016年我国铅进口贸易额15.22亿美元,同比减少28.73%,出口0.67亿美元,同比减少55.96%。锌进口贸易额24.11亿美元,同比减少30.11%,出口2.29亿美元,同比减少38.51%。其特点是铅精矿进口量、未锻轧铅出口“双下降”;锌精矿进口环比有较大增幅、锌材出口量增长,锌金属制品由2015年的净进口约2.24万吨实现逆转为净出口2.33万吨,原电池净出口增长2.44倍。2017年1~6月,铅进口额9.68亿美元,同比增加39.17%,出口额0.34亿美元,同比下降22.16%;锌进口额18.43亿美元,同比增加54.65%,出口额0.85亿美元,同比下降36.75%。 坚决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努力实现铜铅锌产业由大到强转变 我国铜铅锌“弥补欠账式”消费高速增长期已结束,迫切需要“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化解结构性过剩产能”。1960~2000年我国铜铅锌消费欠账巨大,累积铜消费量仅占世界总量3.76亿吨的6.18%(约2300万吨)、铅占1.93亿吨的4.73%(约910万吨)、锌占2.43亿吨的5.97%(约1450万吨)。2001~2015年我国铜铅锌处于弥补欠账式消费高速增长期,铜累积消费量达到8700万吨,占世界同期总量的31.51%,而美国仅3400万吨且由2000年的最高消费约300万吨逐步下降到2015年的179.2万吨;铅达到4470万吨,占34.74%,而美国仅2500万吨且年消费量维持在150±10万吨;锌达到6000万吨,占35.15%,而美国仅1700万吨且年消费量维持在110±20万吨。1960~2015年我国累积铜消费量已占同期世界总量的16.89%、铅16.72%、锌18.02%,均超过2015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14.8%的比例。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期,虽然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转型步伐加快,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铜铅锌生产和消费发展轨迹已经表明,随着生态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的日益突出,特别是经济转型和科技进步步伐加快,铜铅锌年生产和消费量将震荡下行。 抢抓“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等战略机遇,努力实现军民融合是铜铅锌产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关键。铜铅锌产业抢抓“一带一路”机遇,要努力实现国际产能合作。国家提倡的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是为了开发和利用海外资源,更是要建立产业基地,输出成套技术、装备、标准与服务,实现互利共赢。铜铅锌产业的国际产能合作要以逐步缓解全球范围内的“结构性过剩产能”为己任,努力实现优势产能互补,不能走部分发达国家的老路,尽最大努力避免国内产业“空心化”。《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发力、“十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都有铜铅锌产品的用武之地。国家每年推出一个或几个专项,总会有铜铅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用武之地,必须用心寻找切入点,努力抢抓和利用机遇。最近的“沙漠阅兵”展示了40%以上的我国重器,表明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的铜铅锌加工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消费升级换代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工艺装备实践和支撑。切实实现铜铅锌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是有效缓解铜铅锌产业结构性过剩产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以及消费需求个性化、高端化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产业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转向优化存量、控制增量、主动减量,由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提升参与全球产业布局实力,支撑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坚持完善扶持现有铜铅锌矿山绿色发展和城市矿山开发利用不动摇,既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铜铅锌矿山大多地处“老少边穷”地区,既面临巨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又事关国家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既是我国铜铅锌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是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压舱石。铜铅锌城市矿山的开发利用,不仅已成为扩大就业的巨大“蓄水池”,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国家有关部门和全行业要像确保我国粮食和石油供应战略安全一样,在坚守生态文明建设底线的同时,确保我国铜铅锌矿山现有总体生产能力和产量基本稳定、城市矿山铜铅锌原料供给能力稳步提高。要积极引导《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实施主体,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办发[2016]42号文“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化解结构性过剩产能”的要求,不以任何形式和名义新建、扩建冶炼生产能力,力求杜绝新增重金属污染源,努力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决维护现有环境(保)标准体系相对稳定,是确保现有骨干铜铅锌生产企业稳定运行的当务之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行铜铅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比较完善,部分控制指标优于欧盟标准。通过艰苦努力,目前我国铜铅锌骨干生产企业也基本做到了达标排放,为国民经济“稳中求进”作出了应有贡献。京津冀地区的严格环保督察和全国大范围性的环保督察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只有31%骨干企业能基本做到现有环境(保)标准体系下的达标排放,69%的“小散乱差”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普遍,属整治重点。如果环保执法继续只“抓大放小”、特别是推行未经本行业实践检验的“特别排放限制”,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进一步加大实体经济下行风险,有百害无一利。铜铅锌骨干企业要继续坚守生态文明建设底线,严格执行现有环境环保标准体系,确保生产经营稳定,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铜铅锌产业的“新常态”特征将更加明显,消费平台期甚至“拐点”即将来临。即使消费平台期或“拐点”已经到来,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大家要进一步增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信心。因为,要维持2016年我国铜铅锌现有生产与需求,哪怕是下降20%的规模仍是十分庞大的,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绝对做不到的,这是我国铜铅锌产业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压舱石。只要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严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按照“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化解结构性过剩产能”的总体要求,用心抢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等的发展机遇,努力实现军民融合,我国铜铅锌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