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吸引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据相关机构调查测算,全国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问题治理费用需要6082亿元。繁重的任务和海量的经费需求都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模式,这样才能支撑起良性的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要深入研究现有资金投入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找到修正完善的路径。政府出资模式是必要的,但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存在两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与修复治理需要相比,政府出资终究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二是单纯的政府出资只注重修复治理效果,不能形成投入产出模式,修复治理效果不能维持长久。同时,企业出资模式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完善的投融资模式不单单是政策制定的任务,各类主体对相关规则的普遍认可及共同遵守,更是完善投融资模式形成的关键。 现有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投融资模式大多来自工作实践中的探索,在修复治理初期阶段专门从投融资角度研究考虑问题的还比较少。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模式,不仅要完善有关的体制制度,更要以安全、顺畅、有保障的投入产出模式为基础。 赵晋灵也表示,要创新矿山修复机制,形成对社会资本进入矿山生态修复的政策鼓励和有效激励。围绕自然资源部提出的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模式,不断创新,推出典型案例,总结模式,在全国推广。 矿山生态修复需用多种技术手段 从总体上看,我国矿山生态恢复和复垦方式还比较简单,粗放的开发方式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依然严重,地面塌陷、土地损毁、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依然突出。 当前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利用物理、化学、微生物或植被修复等方法进行毒性处理或污染治理,并通过更换土壤、引进微生物、种植固氮植物等方法改良土壤基质。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矿山,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联合修复治理。 陈从喜分别介绍了物理处理、化学处理、植被修复、微生物修复。 物理处理是对矿山生态进行前期的生态修复,主要采取掩埋和填充等方法,以提高矿山地表景观区的稳定性。例如,对矿山边坡进行稳定和加固处理时,由于长期的开采导致矿山边坡稳定性较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矿山边坡进行稳定和加固处理,需要相关人员对矿山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明确矿山目前的损害程度,以及矿山今后可能诱发的问题,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制订相应的治理方案。 化学处理则是利用稳定剂来处理尾矿。但这种方法极易造成生态污染,且整体成本略高,不适宜大规模使用。 植被修复是根据矿山土壤情况及土壤肥力等合理选择植物种植。目前,许多矿山或废弃矿山的土地为裸地,地表无植物或存活量较少,土壤内部微生物存活率较少,生态环境修复效果不好,植被存活率极低。对于不宜直接种植的矿山,可进行覆土种植,保证覆土的厚度满足植被的生长。 微生物修复主要是运用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溶解,使得微生物能够利用有效的营养和能源,在土壤滤沥过程中通过分泌有机酸络合并溶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在修复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矿山土壤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了解和分析,以免出现生态结构遭到破坏等问题,进而保证矿山土壤植被能够健康生长。 赵晋灵认为,矿山修复还要注重后期的运营维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矿山修复在规划阶段要从战略高度上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区域发展规划要求,导入生态产业,使生态效益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打造新型生态产业链,培育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绿色矿山建设做好技术保障 “自2016年以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煤矿开采沉陷控制、煤基固废(煤矸石、粉煤灰、气化渣等)处置、保水采煤、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新型覆岩离层注浆、煤基固废无害化处理、矿井高矿化度水回灌三项创新技术均填补了国内空白。” 潘树仁表示,对于工业“三废”处理,如煤矸石、粉煤灰、气化渣、矿井水等,现在没有明确统一的政策要求,国内各地的环保要求也不尽相同,缺乏规范标准支撑,亟须明确政府管理归口和行政审批程序。 |